中国商法网——www.chinaclaw.net——
首页
专栏
图片
沙龙
时评
民法
商法
经济法
比较法
公司法
保险法
票据法
海商法
法律史
罗马法
财经
管理
教育
文化
历史
留言
会员
共享
About
Admin

更多链接...
  您当前位置 -> 时评  

不许“偷”菜背后的管制思维

曾颖


发布时间:2009年12月19日 13时35分

    应文化部的要求,开心网农场、QQ农场等以前网上偷菜的战场,都不叫偷菜了,改为“收获”和“采摘”,以前你是从别人田里“偷走了1个黑玫瑰”,现在则是从别人田里 “采摘走了1个黑玫瑰”。(12月18日《南方都市报》)

    初看这则新闻,还以为报社在玩搞怪游戏。到网上又仔细搜,经至少三个以上的信息来源印证之后,才敢相信这事是真的。文化部又一次以实际行动让我明白了现实比想象更精彩这一说法——— 只有幽默剧里才能出现的情节,往往以正剧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。

    一群白领,于百无聊赖中,偶尔上网“偷”一把虚拟的瓜果蔬菜大象恐龙,过一把现实中不敢亲身体验的一些小刺激,究竟有多大的负面作用,因为没有人专门测量过,不好下结论。但这种闻偷色变,必欲将说法正过来的做法,却让人觉得有点不可理喻。特别是在当下人们越来越少禁忌,话语相对自由的环境之下,则显得确实有点用力过猛。如果网上一个“偷”字便算犯讳,并必欲将其正过来的逻辑成立的话,网络上需要改的东西就多了去了:那些RPG游戏中的强盗土匪,肯定得换一个正面的词语来代替;而其它游戏中的妖魔鬼怪,也都可以换成天使和精灵了。

    说到这里,我想起前些时间看过的一则 “洋葱新闻”:美国某城市市长因城市犯罪率太高,而受到市民的抗议。市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以提升市民们的安全感,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,他的主意不是增加警察巡逻,也不是改善警察的装备和提升社区的安全设施,而是和警察局长商量,将犯罪的标准提高,即以往普通的打架斗殴,只要没死人的,就不算犯罪;抢劫也一样,只要没上十万美元,而且也没杀死人就不算。这样下来,犯罪率果然下降,但民众的安全感并没因此就上升,反而更下降了。

    “洋葱新闻”只算是恶搞的幽默作品。但让人发出会心微笑的幽默,往往都来源于生活,这样的故事,离我们每天碰到的现实,其实并不遥远。同样一件事情,换个说法,似乎就变了结果,掩上自己的耳朵去偷铃,铃子就不响了?从银行里往外“拿”钱,就不犯法了?这确实让人觉得很恶搞。

    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,似乎一直以当民众的精神保姆为己任。他们打心眼里就不相信 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”,他们不相信民众对是非具有基本的判识能力。他们相信,老百姓看了偷字,就会冒受法律制裁的危险去当梁上君子。他们相信,“禁”字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最大法宝。在意识形态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,永远只会做减法,不会做加法。殊不知,用一道禁令将“偷”字改为“摘”,无异于向所有玩家宣示,管理部门的觉悟比芸芸众生都高,公众的辨识能力和趣味,是不值一提的。

    这样做的后果,就是让公众慢慢感觉,管理文化和娱乐的部门,不仅没有娱乐精神,而且总与大众的趣味为敌。这样的例子,这半个月可以举出好几件,《蜗居》火了,禁!BT受欢迎,禁!偷菜受欢迎,改!

    其实,即使把字典上所有的贬义词都查禁了,或改成褒义词,这个世界也不会完美。让世界变得通达完美的,是自由的表达和开放的心态,如果主管文化的部门,整天将眼光放在抠字眼和找碴式的所谓执法上,那么,只会给原本就戴着铁链跳舞的文化产品,加上更多的限制和锁链。各种敏感字和禁忌词已如恶虫一般啃噬着文化产品生产者的灵感,而有关部门应该做的,究竟是除虫,还是别的什么呢?

    强改一个“偷”字事小,而这背后掩盖的理,却很大!




版权所有(c) 2000-2020 中国商法网

地址:大连市高新园区凌工路2号

客服QQ: 1070804516    邮箱:  webmaster@chinaclaw.net

ICP备案序号:辽ICP备09027407号





净化网络环境,遵守国家法律。空间服务商-诺凡科技wangzhan8.com技术支持-投诉建议